首页 新闻中心 首页幻灯

消失的河街 南充曾经的“港口”

2021-04-19 09:08

明清时代,南充沿江扩建城市,靠嘉陵江的街道则被称为河街, 其中河街又分为上河街、 中河街和下河街。4月18日, 记者采访时发现, 随着城市发展, 尽管整条河街已经被滨江大道所替代, 但是河街的记忆依然深藏在许多南充人的心中。

 

6be9a8e27c7e8c2cb81aa697b3b91ac7

曾经的河街,现在的滨江中路三段

旧时河街喧闹繁华

4月18日晚上7点多,家住顺庆区孔迩街的市民蒲明钢沿着滨江大道一路往北步行, 来到了白塔嘉陵江大桥上。站在桥上,他面朝滨江中路三段, 整条滨江大道的繁华都尽收眼底。此时,他的思绪飘回到数十年前……

“我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与现在相比, 那时的嘉陵江畔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 那时还没有滨江大道, 现在的滨江中路三段在过去被称为河街, 河街又分为上河街、中河街和下河街,其中上河街又被称为‘三丰街’。”蒲明钢告诉记者, 上河街就是现在模范街口至小东街口这段街道, 中河街就是小东街口至大东街口这段街道, 下河街就是大东街口至孔迩街口这段街道。 他是一个在河街上吃着嘉陵江水长大的地道“南充娃”。那时河街连着禹王街、外小北街等街巷; 再往前走有果山街、大北街、模范街和长生巷、水巷子等街巷。从河街到达江岸,有上下通道, 岸上街巷店铺连着店铺、作坊挨着作坊,买卖交往,很是热闹。 沿街之处, 还设有米市、菜市等,是城里人买卖新米和时令菜的地方。店铺作坊,匾额高悬;各种物品,品种多样。市井细民,往来于此,一派市井民俗风情画。

据了解, 上世纪60年代前后,嘉陵江上货船来来往往,河街就在嘉陵江边, 很多货船都会停靠在河街附近的码头上, 因此河街上聚集了很多在码头上讨生活的人, 也云集各种的摊贩, 每天“抄手”“河虾”“锅盔”等吆喝叫卖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在众多摊贩中,最出名的要数‘谢凉粉’了,这家凉粉从磨粉搅拌, 到调料配味,均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蒲明钢说,据老一辈人讲,清末年间,嘉陵江畔的沙丘之上, 有两家凉粉棚:大棚姓薛,人称“薛凉粉”;小棚,是谢天禄创的“谢凉粉”。当年薛家,经营冷吃的旋子凉粉;谢天禄家,则经营热食的片子凉粉。后来,双方结亲,绝技合流后,就将“谢凉粉” 统一成了共享的招牌。为啥这里有条“三丰街”

河街分为上河街、 中河街和下河街, 为什么上河街又被称为“三丰街”呢?据了解,明朝洪武初年在现在的什字下街靠嘉陵江边曾建有一座北津楼, 老百姓则称过江楼。这里说的“过江楼”中的“过”字并不是通行的意思,过江楼也并不是作为方便老百姓通行的建筑物;这里的“过”字,是“观看”的意思,也就是说,当初修楼,主要的目的还是站在楼上观看嘉陵江的景色。

据《南充县志》记载,道教高人张三丰曾游历来到南充顺庆,还专门登上了北津楼, 并在北津楼上留下了诗作一首:“谁唤吾来蜀地游,北津楼胜岳阳楼。烟迷沙岸渔歌起,水绕江城岁月收。万里烟波朝夕涌,千层白塔古今浮。壮怀无限登临处, 始识南来第一洲。”从这首诗中能够读到,张三丰来四川是为了游历, 并被北津楼所吸引, 登上北津楼后被嘉陵江上万里江波,古塔悠悠;烟迷沙岸,渔歌唱晚的旖旎风光所感动,认为南充的北津楼胜过湖南的岳阳楼。

在1921年,北津楼失火被烧毁,南充老百姓纷纷捐款,并用集资所得款项, 在现在杨家巷靠嘉陵江畔的位置建起一座“三丰楼”; 到了1927年, 三丰楼被拆毁,同年,在三丰楼的原址上新建了“靖江楼”, 这是一座5层的砖楼,为当时全城最高建筑。之后,通过本地老百姓的集资, 在当时的上河街南头即现在的小东街街口附近又修建了“三丰楼”,因为该楼在当时的上河街上, 所以上河街就又被称为了三丰街。1956年,南充遭遇特大洪水,大水冲毁了靖江楼; 三丰楼则在1958年被拆除,后来,整条河街也因为城市改造而拆除了。

富顺船民带来川南民俗

那时, 毗邻河街的码头有3个,分别是靖江楼码头、外小北街码头和中渡口码头。靖江楼码头适合停泊重吨位的船只,凡从重庆北碚煤矿运来的煤炭,先卸船堆码在靖江楼码头江滩的煤坪上,然后再分散运到城里的各个煤炭站出售。而外小北街码头上往来的船只多是运输稻米粮食和瓜果蔬菜之类等日常生活物资,所以在码头的职能分工上,外小北街码头则是个日常生活物资的集散之地。

那时,河街上居住的老百姓大多在码头、货船上“讨生活”,多数从事力行(搬运工)或是船工。蒲明钢在十几岁的时候,也在码头上当过两年船工学徒,他那时常常看到力行光着膀子用长木杠子抬着货物踩着木板上一步一步从船上走下,他们边走边吼号子,那些用于通行的木板就随着号子声上下起伏。“当时每家每户做饭都是用木柴做燃料,木料商将贩卖的木柴捆绑在一起制作成木筏,从广元顺流下来,木筏就停靠在河街一带的江边,力行将木筏拆散转运,并用‘背架子’(背货的工具之一)将木柴背进家家户户。”蒲明钢说,船只来来往往,像流水一样,号子声此起彼伏, 河街一带一片繁荣的景象。河街在夜晚归于宁静,停泊在江边的商船头挂着马灯,江边一片片芭茅林随着河风晃荡,船工和船老板们也放松了,喝酒吃肉,猜拳行令声也在风中荡漾。

“当时在河街,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群体, 即专门从事水运、造船、修船的火炬社,火炬社在当时下河街一带。火炬社的职工,大都是来自自贡富顺的船民, 他们运送煤炭及粮食等物资。”蒲明钢告诉记者, 火炬社的员工们在南充久居, 也将他们的生活习惯带入了南充,如吃鳝鱼、泥鳅、青蛙、田螺等,为下半城的老百姓们,带来一种别有情趣的川南风情。(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瀚誉 文/图)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